朋辈心理辅导案例_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的解析

2019-12-25   来源:学习教育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相处方式之一,很难想象如果有一天,突然世界上的人彼此间都不再沟通,那会是什么样的场景。而亲子沟通,对于父母对于孩子而言都是彼此人生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剖析,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亲子沟通

  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分析

  【案例概述】

  案例中的男生叫小宇,是班主任几次电话给心理辅导老师,说孩子不想上学了,请辅导老师帮忙劝劝。

  小宇不情不愿地被班主任带进心理咨询室,表面看上去,他老实唯诺,不像那种惹事厌学的调皮学生,当他与辅导老师单独相处时,他沉默半天,说:“老师,你别劝我了,我现在真的想退学。”

  辅导老师给孩子倒杯水,拍拍孩子肩头,告诉孩子,想退学没人想拦,但得给个理由。

  小宇的理由,只是太累了。他说自己压根并不想来这所重点中学,是被父母安排的,他本来基础就差,也想努力学,但成绩就是不理想,父母一直不满意他的学习状况,他自己在学校里,每天做什么都不知道,觉得没意思透了,他原来的朋友,都在普通中学,学得挺开心的,于是,他想自己何必这么苦呢?所以不想念书了。

  辅导老师问小宇,父母的意见是什么?听到这个问,小宇很烦躁,说不愿去管父母怎么想,因为他厌倦透了父母替他安排好一切。

  从交谈中,辅导老师预感孩子与父母之间一定存在什么隔阂,就要求孩子班主任请孩子父母与孩子一起来做心理咨询。

  陈宇的父亲是个老师,也是个对人对已要求很严格的人,他简单地寒喧几句,就开始谈孩子的问题,从交谈中,辅导老师看得出来,在家里,小宇的父亲是个有绝对权势的人,母亲性格较温和,因此,在教育孩子方面说不上话,主要是父亲管孩子,要求严格,导致父子关系很紧张。

  后来,辅导老师找陈宇又谈了些有关他与父母关系的话题,陈宇告诉辅导老师,他小学时在父亲学校上学,常受同学欺负,他性格内向,没朋友感到孤单,成绩不太好,让父亲感觉很没有面子,常训斥他,就算是在学校受到委屈,父亲也不能理解反而责怪,次数多了,他对父亲越来越失望,刚开始还能听父亲说说,后来索性与父亲顶嘴了,结果,两人的关系越处越僵。

  辅导老师明白,要解决小宇的问题,必须改善小宇与父亲的亲子关系,在随后的辅导中,辅导老师侧重于家庭治疗的方法,就是将小宇一家三口做家庭印象测定,从测定中看出,父亲在家中处支配地位,孩子与父母关系较薄弱,父母间关系较紧密,但却在处理孩子问题上达成一致。

  亲子沟通的辅导策略

  1.在辅导过程中重视给予父亲重要的地位,维护他的自尊,保证辅导的进行。

  2.用策略把母亲做为自己同盟军,因为家庭关系有些失衡,母亲和孩子都处于被动且缺乏发言权的地位。

  3.为了避免小宇与父母间的冲突,故没有必要在辅导时特别是三者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原因追究,不问谁是谁非,也不相互指责。

  在这个案例中,辅导老师考虑最多的是如何促进小宇与父亲的良性沟通,因为只有通过富于民主性、情趣性与生活性的亲子沟通,营造宽松愉悦的家庭氛围,孩子才容易体谅大人,家长也更容易了解孩子的思想世界。亲子沟通的成功带来的将是家庭共享的乐趣,而不是双方的冲突与对立,而且,久而久之,两代人的价值观就会得到一种互补,共同的家庭文化观念就这样自然而然形成了。

  这个案例中,小宇想退学的想法更多的是他情绪沮丧下的产物,辅导老师与班主任都对孩子抱以理解宽容的态度,让他完全能渲泄掉内心的苦闷与压抑,并真正倾听他内心真实的想法,其实,孩子并不是不努力,也不是想放弃学业,只是希望父亲能够更多地理解他,体谅他,得到一个相对宽松的空间,他希望自己有一个和谐融洽的父子关系,能够在学业与生活遇到困难时有个较好的情感支持。

  父母一般都是关心孩子的,基于这点,小宇的父亲在辅导老师的引导中,知道自己教育偏颇的地方,能够很快接受辅导老师的建议并进行调整,经常召开小型家庭会议,经常周末一起逛公园、书店、吃饭等,在心情较放松情况下,家庭成员更好进行交流,将心得记录下来。

  后来,辅导老师对他们家庭又进行家庭关系测试,与第一次发生了变化,父亲放低了自己的姿态,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发言权,家庭关系更加和谐与平衡,小宇也没有再提退学的事,与父亲的关系开始变得融洽起来。

  亲子沟通感受心得

  在这个案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父母应该学会平等地对待孩子,亲子关系的改善,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其实,以我的教学经验所知,问题孩子的背后,肯定是因为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但许多时候,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教育方式出现了偏差,这也导致孩子与父母之间关系的紧张,据报载,现在独生子女成为人格障碍的高危人群。因为只有唯一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成为父母独一无二的宝贝,家庭将所有的期望都放在他们身上,也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压力,当孩子无法承受时,就会出现个性偏差。

  孩子在儿童时期的家庭教育,父母的养育方式是形成人格障碍的重要原因,独生子女在承受父母更多爱的同时,也承受父母不自觉的更多的索取,比如荣誉、面子等等,让孩子感觉很不平衡。据资料所述,父母过于强势,孩子容易形成焦虑、回避、冲动型人格障碍;父母比较冷漠,孩子容易形成分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容易出现自恋、依赖型人格障碍。

  其实,据我所知,目前孩子心理辅导的最大困难就是家长的自省不够,家长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关注不够,只关注到孩子的学业,很少关注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及心理变化,等到孩子的情况变得很严重,影响到学业时,才会有所察觉,但这时候,再来扭转,又需要时间调整,在调整的时候,父母又只从孩子身上查找原因,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实质上,有睦父母本身自己就存在心理问题,甚至有的情况比孩子更严重,却不肯自我反省,从而对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而不自知。

  其实,据研究,人格障碍一般是在十五岁前开始形成的,青春期的干预最有效,因为这时候,他们的人格障碍表现得最明显,如果这个时间能得到正确的辅导与干预,他们到成年后都可以恢复正常,对他们的干预,最主要是要求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要发生改变,父母师长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更应该将眼光看长远一些,重视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

  在这个案例中,小宇强烈要求退学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很简单的情感需求,渴望和谐融洽的父子关系,渴望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渴望自己在失落时得到来自家庭的精神支撑……这一切,如果小宇的父亲,能尽早知道,小宇会少受多少精神折磨的痛苦呀。亲子关系中,父子间不能有良好的沟通,给孩子的伤害是很大的,小宇采取不当的行为表现自己的愿望,幸好,小宇有辅导老师在他与父母之间起到桥梁作用,否则,后查真的很难想了。

  家庭生活和家庭中的孩子会成为何种从之间存在着很强的联系,由于社会是由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组成的,因此发展出最为强健最为和谐的人将是非常重要的,而所有的这些都是从家庭开始的。

  ——(美)维·萨提亚《新家庭如何塑造人》

  如果孩子们在自己的心中排斥父母中的一方或者双方,他们就会感觉到空虚和不完整。排除或贬低父母的结果总是一样的,就是孩子自己会变得被动,感到空虚。这是引起抑郁的一个常见原因。

  ——(德)伯特·海灵格、根达·韦伯等著《谁在我家——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

朋辈心理辅导案例_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的解析

https://m.wafclan.com/dangtuangongwen/24520/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领导班子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整改落实情况报告范文汇总四篇

学习教育

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查摆问题整改情况范文(精选4篇)

学习教育

党史学习教育对照检查材料锦集五篇

学习教育

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锦集三篇

学习教育

党委班子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整改措施落实情况锦集三篇

学习教育

法院领导班子党史学习教育民主生活会问题整改(合集五篇)

学习教育

领导班子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整改情况通报(合集四篇)

学习教育

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整改措施落实情况精选4篇

学习教育

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集合4篇

学习教育

党史学习教育心得范文汇总四篇

学习教育